编辑|沧海梦想家 沈飞这家老牌军工企业现在像个超级工厂,三条生产线同时开工,歼-15在这边装配,歼-16在那边调试,新出炉的歼-35还在另一头做最后测试。 一年要造一百多架飞机,这压力能不大吗,更有不少人开始担心,歼-16这个空军的当家花旦,会不会因为新宠歼-35的到来而失宠减产。 那就得说说沈飞这些年的功绩了。 说起沈飞,那可是共和国航空工业的长子,1951年建厂的时候,新中国刚满两岁,那会儿造飞机基本靠苏联手把手教。 从歼-5到歼-6,沈飞一步一个脚印,虽然都是仿制,但基础打牢了。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90年代,苏联解体后,咱们引进了苏-27生产线,沈飞开始搞歼-11系列。 到了2010年代,中国这么大的国家,边境线这么长,没有重型战机怎么行,于是全面转向重型机路线。
现在沈飞手里攥着三张王牌。歼-15系列专门针对航母,从基本型到电子战版本的歼-15D,对标的就是美国的FA-18大黄蜂。 不过咱们现在就三艘航母,辽宁舰和山东舰各装30架倍倍网,福建舰大一些能装70到80架,满打满算也就160架的需求量。 歼-16才是真正的销量担当,2016年定型以来,这款四代半战机简直就是空军的当家花旦,打空战行,对地攻击也行,挂载能力更是没得说,所以空军一口气订了好几百架。
最让人期待的当属歼-35了,2024年珠海航展上正式亮相时,那场面相当震撼,这款五代隐身战机用上了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,生产效率比老机型高了不止一个档次。 歼-35可能会装备新研发的WS-19发动机,性能指标直追美国货,按照规划,年产量要冲到100架。 沈飞要同时生产这三种战机,而且数量还都不少,还有歼-16D电子战版本这些变型,加起来至少六种不同配置的飞机,生产线24小时连轴转,工人师傅三班倒,供应商那边发动机、雷达订单堆成山。
其实沈飞面临的挑战不光是产能问题,三种战机的零部件不通用,生产工艺各不相同,质量控制标准也有差异。 军工生产可不能出差错,一个螺丝钉都马虎不得,歼-35用的新材料、新工艺,工人需要重新培训,歼-16的改进型号不断推出,生产线要随时调整,歼-15还得配合航母训练进度,按时交付。 这种高强度的生产节奏,让不少外国观察家开始唱衰,说沈飞肯定扛不住,歼-16的产量铁定要让路。
但这些人可能低估了中国制造业的韧性和灵活性,我们国家可是能在疫情期间保证全球供应链不断的国家,区区几条飞机生产线称不上难题。 但沈飞的压力确实不小,但这种压力恰恰说明中国空军正在快速现代化,对于产能上的压力,沈飞有什么应对之策,除了沈飞,其他飞机制造厂能不能帮忙分担一些压力呢?
沈飞的办法其实挺简单,既然产能不够,那就扩产,2025年新厂区就要建成了,27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,相当于38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。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脉动生产线,其实就是把造飞机变成了流水线作业,沈飞把这样一改变,产能直接翻倍。 更妙的是弹性设计,今天造歼-16,明天换歼-35,生产线稍微调整就能切换,这灵活性也大大提升了产能。
不过话说回来,光靠沈飞一家扛着也不是个事,中国又不是只有沈飞会造飞机,成飞、贵飞、江西洪都、西飞,这些兄弟单位都有两把刷子。 就像成飞自己忙着造歼-20,歼-10的活就交给了贵飞,歼-10C基本定型了,改进空间不大,贵飞照着图纸生产就行,不需要太多研发能力。 那沈飞能不能也这么干,把歼-16的部分订单分给其他厂,理论上可以,实际操作却难。 歼-16还在不断改进,今天加个新雷达,明天换个电子战系统,这些活需要原厂的技术积累。
歼-15和歼-35更不可能外包,歼-15涉及舰载机的特殊工艺,弹射起飞、阻拦着陆这些技术细节,沈飞摸索了这么多年才搞明白。 歼-35五代机的隐身涂料、内置弹舱、数据融合,每一项都是核心机密,所以不到万不得已,沈飞不会把生产线交给别的飞机制造厂。 真正支撑沈飞不减产的,还是实打实的需求,空军那边嗷嗷待哺,歼-7、歼-8这些老古董还有200多架在飞,都是上世纪的产物了,早该退休了。
90年代买的苏-27、苏-30也都25岁高龄了,金属疲劳、电子设备老化,维护成本越来越高,国产的歼-11A情况差不多,歼轰-7基本型更是该进博物馆了。 供应商为了跟上沈飞的节奏,纷纷扩产提质,配套企业为了拿到订单,拼命搞技术创新,甚至连物流公司都在优化运输方案,就为了零件能早一天到厂。 这种良性竞争带来的不仅是产能提升,更是整个航空工业体系的进化,十年前我们还在为年产30架发愁,现在100架都不在话下,这进步速度放在全球都是独一份。
最关键的是,中国制造业的底子在那摆着,沈飞背靠这么强大的工业体系,应付三条生产线真不是什么大问题。 与其担心沈飞产能不够,不如想想美国洛马公司怎么应对,人家F-35的生产也是焦头烂额,成本超支、交付延期,问题一大堆。 相比之下,沈飞的表现已经算是优等生了,国内的生产有了保障,就可以想想沈飞真的能超越洛马,成为全球顶级的战机制造商吗?
美国洛马2023年F-35的年产量大概150架,沈飞现在100多架,看着还有差距,但洛马就这一款主力机型,沈飞可是三款同时开工。 真要比产能,沈飞的潜力不容小觑,洛马的F-35项目从2001年开始,到现在20多年了,产能才爬到150架,沈飞的歼-35刚起步就敢喊100架的目标,这底气从哪来的? 说白了还是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功劳。沈飞这几年没少在智能制造上下功夫,3D打印、机器人焊接、自动化装配,能用的新技术都用上了。生产一架歼-16的时间,比五年前缩短了将近30%。
成本优势更是沈飞的杀手锏,洛马的F-35单价1亿美元起步,还不算后续维护,歼-16的成本估计也就三分之一,性能却不差太多。 而且四代半的性价比太香了,一架歼-20的钱能买两三架歼-16,未来5年歼-16肯定还得大批量生产,空军等着用呢。 产量调整肯定会有,但也就是微调,2025年歼-35大批量产之后,歼-16可能从年产70架降到50架,但绝不会断崖式下跌。
灵活调整才是王道,市场需要什么就多造什么,歼-35如果出现技术问题需要返工,歼-16的产线马上就能顶上,这种弹性生产能力,才是沈飞的核心竞争力。 沈飞在这场军备竞赛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,不光是产能,更重要的是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,从仿制到自主研发,从四代机到五代机,沈飞走过的路,就是中国航空工业崛起的缩影。 未来十年,沈飞很可能成为全球产量最大的战斗机制造商。这不是吹牛,而是基于实力的判断。
洛马受制于成本和市场,产能提升有限,沈飞背靠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,又有成本优势,超越只是时间问题。 说了这么多,其实就一句话,歼-16减产?想多了。沈飞现在是三条线同时开工,压力确实大,但人家有新厂房、有脉动生产线,产能翻倍不是问题。 沈飞能不能超越洛马的悬念不大,成本优势在那摆着,技术进步也看得见,再给几年时间,全球第一战机制造商的名头,说不定就姓沈了。
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