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3日的北京,礼炮响彻云霄,长安街上战旗猎猎、铁流滚滚。济南市钢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安置科负责人邹丽娜身着正装,站在阅兵观礼台上,目光紧紧追随着威武的受阅方阵。当空中梯队的战机编队呼啸而过,留下14道七彩烟迹;当维和部队方队迈着铿锵步伐,踏响时代节拍,她的眼眶一次次湿润——这是她替丈夫、维和英雄杨树朋“赴约”的时刻,要把这盛世荣光,跨越时空,说给他听。 “树朋,你看,咱们的军队多威风,咱们的国家多强大!”邹丽娜在心里默念。2016年7月,南苏丹朱巴的炮火无情夺走了杨树朋的生命,那时还有不到5个月的时间,他就能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了。如今9年过去了,邹丽娜带着他的遗愿,站在了见证国家力量的阅兵现场,也让这段跨越时空的“对话”,浸满了思念与荣光。 杨树朋的一生,是为信仰燃烧的一生。出生在钢城区一个军人世家的他,一家三代8人从军的故事,早已在他心里种下“保家卫国”的种子。2001年冬天,18岁的他攥着征兵告示,坚定地对父亲说“想去部队锻炼”,从此穿上军装,成为“杨根思连”的一名战士。 初入军营,他就迷上了步战车,对班长提出:“我要当炮手!”班长答应了他的请求,随即杨树朋就开始了刻苦的训练。步战车炮塔里“夏天像火炉,冬天似冰窖”,他却像着了魔般钻进去钻研,别人练完规定次数就休息,他常常一练就是一整天,直到握不住筷子;初中学历的他啃下理论“硬骨头”,不仅在“快速瞄准击发考核”中创下1分钟击发55次、命中52次的纪录,还总结出减少火炮卡弹概率的方法,让营连射击成绩大幅提升。就这样,连续10年在炮手比武中摘金夺银,全旅首批特级射手、“神炮手”的称号,是他用汗水浇筑的勋章。 他的肩上,永远扛着“军人的责任”。2007年,河南宝丰县发生持枪杀人案,犯罪分子手握冲锋枪藏匿在居民区,威胁重重。杨树朋接到“务必首发命中”的命令,沉着摇动炮管,嘭的一声精准击中目标,用实力守护了群众安全,被集团军记了二等功;2008年汶川地震,他随部队首批挺进灾区,78天里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抢救被困群众,一周后才给家里打去第一个电话报平安;2015年,明知南苏丹维和任务危险,且自己次年就将退伍,他还是三番五次递交请战书:“当兵15年了,趁着现在还没退伍,跟着连队出国维和,也算是给自己的军旅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。”
2016年7月8日,南苏丹政府军与反政府军爆发激烈交火,他坚守哨位长达15小时;7月10日,冲突再次爆发,本不用参加当日执勤任务的他找到连长:“我是15年老兵、11年老党员,这个节骨眼上必须上!”就这样,他再次奔赴哨位,在生死线上连续奋战了11个小时。当地时间7月10日18时39分,他乘坐的步战车遭炮弹袭击。重伤昏迷前,他还虚弱地问“其他战友怎么样了”,临终前仍嘱咐“一定救救我的兄弟,别把我受伤的事告诉我媳妇……”这份刻在骨子里的忠诚与担当,让“杨根思连”的“三不相信”精神(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,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,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),在他身上熠熠生辉。 英雄从未远去,思念从未停止。2016年7月20日,河南许昌20多万干部群众走上街头,迎接杨树朋的灵柩回家;他的骨灰一部分安葬在部队所在驻地河南许昌的烈士陵园,一部分安放在家乡的烈士陵园,每年清明,战友、学生、群众都会带着鲜花前来祭扫;杨树朋的老家——八大庄村的村民们自发筹资在村史馆建起80平方米的杨树朋纪念馆。“杨根思连”的官兵们更是把他的家人当成自己的亲人——2016年底,杨树朋的母亲郑孝花到部队“认亲”,全连官兵齐声喊她“妈妈”;逢年过节,官兵们总会发来视频,分享连队的新变化;连队还专门派代表到家里探望,握着郑孝花的手说“班长的精神,我们一直记着”。 最初的日子里,邹丽娜也曾被悲痛淹没,但看着年迈的公婆、年幼的儿子,她擦干眼泪说:“这个家需要我,我得挺住”。如今,公婆身体还算硬朗,公公在老家打理着菜园,餐桌上的新鲜蔬菜总带着泥土的清香;15岁的儿子杨一鸣已长到1.8米,模样渐渐褪去稚气,多了几分少年的挺拔。他常捧着父亲的军功章说“将来我也要当兵,像爸爸一样报效国家”。在邹丽娜看来,儿子平时话不多,性格比较内敛,但心思却格外细腻,做事也很稳重,有时候懂事得像个小大人。有一次邹丽娜感冒发烧,儿子主动找体温计、倒温水、递药片,看着她吃了药才安安心心地去书桌前做功课。那一刻,看着他忙碌的身影,邹丽娜的心里满是欣慰和感动。 这些年,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怀,也成了邹丽娜一家前行的力量。每年春节,上级领导都会上门走访,拉着他们的手问需求、送祝福;秋收时节,志愿者们会赶来帮忙收割粮食;钢城区为邹丽娜安排了优抚安置科的工作,并妥善帮助解决其家庭困难。2019年邹丽娜患病时,解放军960医院主动对接治疗,减免医疗费用,医护人员对她说“你是英雄的家属,我们该帮你”;网友们发来消息:“军嫂不孤单,我们都是你的亲人。”这一份份温暖,让邹丽娜感动:“社会大家庭的关爱,让我深切感受到对军人的尊崇,对烈士的缅怀和对军嫂的关爱。”
站在阅兵观礼台上,邹丽娜的心跳与祖国的脉搏同频。当看着一个个方队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,她想起丈夫曾日夜守护的步战车,想起他说“要让咱们的装备更厉害”。当核导弹方队出现,看到那些维护世界和平的战略重器,她知道杨树朋若在,也会为这份荣誉自豪。“视觉与听觉的震撼扑面而来,敬畏与自豪在心里翻涌。”邹丽娜说,那一刻她更加明白,丈夫当年的牺牲值得——正是无数像他一样的英雄负重前行,才有了如今的国泰民安。 感受过阅兵式的伟大,邹丽娜表示将把在阅兵式上感受到的团结、奋进、爱国的精神融入到本职工作中。她将更加用心地为退役军人和烈士家属服务,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,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与温暖。“作为烈士家属,我得到了很多帮助;现在我是优抚安置科的工作人员,要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。”
3日下午,回到宾馆住所的邹丽娜仔细整理着阅兵现场的照片,打算回家后第一时间向公婆和儿子讲述现场的种种细节和感受。“树朋,这盛世如你所愿,我们都在好好生活,也在替你守护这份美好。”邹丽娜的心里,又一次响起了和丈夫的“对话”。而这份跨越时空的思念与传承,终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鑫月配,续写更多关于忠诚、担当与大爱的故事。(济南报业全媒体记者毕研敏) 编辑:杨子梦校对:刘恬
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